随着 2018 年接近尾声,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些加密领域必须回答的重要的问题。 虽然加密领域的投资大主题比较明确——1)全球化、无国界货币,2)去中心化/开放/可组合金融,3)互联网3.0——但要怎么实现这些目标却是不明确的。或者换句话说,思想迷宫 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的老朋友 Jon Choi 在几个月前发表了一篇非常棒的文章《加密思想迷宫》。 读了 Jon 的这篇博客后,你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解决这些疑惑的一个有效方法是想得更细一些,并试着寻找它们相互结合的机会。通过组合,就有可能以新的方式重新评估走出迷宫的困难和机遇(例如,在缺乏来自运输业的庞大物流基础设施和配送司机时,Uber 想要推出"Uber 送餐"明显是不合理的)。 所以这篇博客的焦点在于:往更细的方向思考,探索加密大陆上还没有答案的问题。这篇文章的附加作用是作为我们 2018 年年底回顾总结的有效参考基准。可能一年以后,我们回头看现在的观点,会觉得很可笑。但那样也是一件好事。 要把加密领域能够影响(和能够影响加密领域)的事物完全分离是不可能的,为了清楚起见,我们试着细分主要问题。 本文某些章节会非常技术性。为了方便读者,章节将按照最不技术到技术性最强的顺序来安排。 价值捕获 1)现阶段 Web3 协议栈中的哪一层可以捕获价值?未来呢? 1.1)假设 AugurCos 向政府监 管者证明了预测市场不是过街老鼠,于是监管者把预测市场合法化了。那么为什么 AugurCos 还要使用 Augur 协议? 2)应该如何对治理型代币(例如 ZRX)的治理价值进行客观评估? 2.1)某些文章 尝试从分叉的成本进行评估,虽然这可能是正确的框架,但实际模型本身是非常主观的。 3)为了 保持优势,一个协议应该存储哪些形式的状态? 3.1)Maker 存储抵押在智能合约的质押品价值 3.2)Augur 作为一个预言机,存储预测事件的历史和目前锁在预测市场中的质押资本 3.3)应用型代币——例如 Skale、Keep、Graph、和 Livepeer ——存储 layer 2 节点的信息和它们正在执行的任务 3.4)0x 存储用户与合约交互的 某些少量状态。这些状态的数量是否足够多,值得专门的治理? 4)考虑打通法币与加密货币,哪个公司会脱颖而出? 4.1)目前看起来 Coinbase 取得领先地位。 4.2)但 Robinhood,Revolut 和像 Good Money 这样的初创公司正在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所以它们也可能成为用户的传统法币银行和加密货 币的桥梁。 4.3)同时像 Fidelity 这样的传统资产管理公司正在进入加密市场。 4.4)这些公司能创造网络效应并取得大规模收益来抛开竞争对手吗? 5)专有支付货币在什么情况和什么时机会分叉? 5.1)DDEX 刚刚从 ZRX 分叉 5.2)GNT、RDN、BAT 和其他很多代币分叉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5.3)像 Brave 浏览器这样的外部控制者,可以发行像 BAT 这样的专有支付代币来获取价值吗? 6)什么情况下,像比特币私密、莱特币和以太经典这样的僵尸链会死掉? 6.1)最直接的答案是:当矿工停止挖矿的时候。只要能抛售挖到的代币,矿工就会一直挖矿,也就意味着只要有人愿意并可以购买某种代币,该区块链就会存活下去。 6.2)交易所下架某个代币主要有两个原因(不包含开发团队欺诈行为): 6.2.1)该代币的流动性太差,以至于维持交易对开放的管理成本所产生的支出比他们从某种代币交易中产生的收入还多的时候。 6.2.2)区块链受到 51% 攻击,导致攻击者能从交易所盗窃资产。 游戏 1)让游戏体验更好的使用场景是什么? 1.1)一款游戏中有 四种玩家:杀手型、成就型、社交型和探索型。这些玩家角色中的哪一类是最可能关心真正的数字资产稀缺性和财产自主权? 稳定币和法币 1)哪种稳定币会被加密货币用户和 dapp 使用?法币支持类,铸币税股份类还是质押品生成类(稳定币)? 2)第一个铸币税股份制系统什么时候会遭遇信任危机并奔溃? 3)鉴于质押型稳定币的资本效率很低,它们能扩展到 1 万亿美元的规模吗? 3.1)考虑质押物支持 的稳定币是经济中不受监管的杠杆这个例子(影子银行),它们的需求会有多大呢?消费者会使用一个像 Maker 这样的系统来获得质押贷款,或者对它们的投资组合加杠杆吗?那么在高度监管的股票和信贷市场上承担了大部分杠杆作用的大型对冲基金,它们会通过这种方式加杠杆吗? 4)法币支持的稳定币能实现比特币为那些住在委内瑞拉、阿根廷和其它恶性通货膨胀国家的人提供“出路”的愿景吗? 4.1)既然美元是世界上认可度最高的货币,为什么人们会选择通过 USDC 或 DAI 购买比特币? 5)把法币转移到一个无需许可、全球化、公开、不需要 KYC 的区块链,但仍然保留货币发行权的第一个国家会是哪个呢? 5.1)对一个有信誉的国家(例如瑞士或新加坡)来说,这无疑是全球最大的一笔套利。这个做法可以让中央银行大幅增加对货币的需求,马上使国家和居民变富。 代币化的证券 1)从根本上来说,证券不是“无记名资产”。因此为什么它们要上链? 1.1)最好的答案可能要围绕行政效率来回答 1.2)更加有趣而长远的答案是通过对价值进行代币化,它会变得可组合,并且用作开放金融协议栈的一个部件 2)是否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公共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发展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足够大的压力,逼着它们实施许可开放的 DLT,来解决传统系统的所有技术性缺陷? 3)我们可以创造“持股人采取某种特定加密行为”的法律合约——例如 10 年以内不能出售他们的股份——相比那些不愿做出同样承诺的持股人,他们可以取得一些优惠待遇。 创世代币分配 1)对于货币(layer 2 代币除外),在创世时刻的代币分配重要吗?假如货币分配只是在理论上做到公平,但实际却不公平呢? 1.1)据估算,中本聪本人持有 BTC 总量的 5%。其他早期矿工的 BTC 占有率很可能高达 15-20%。 1.2)创世期内,以太坊向大约 9000 名 ICO 参与者发行了 7200 万枚 ETH。目前,ETH 的总量为一千万。以太坊是否/什么时候达到最大发行量,或者减少发行量仍然不明确,但根据目前的发行计划,看起来这些方案在以太坊供应量达到 1.5 亿前才会实施。这意味大约 ETH 总量的一半在创世时就释放了。 1.3)Dfinity 上线后,基金会将持有超过总量 40% 的 DFN 代币。 1.4)Ripple 公司和创始团队拥有超过总量 60% 的 Ripple 代币(XRP)。 治理和林迪效应 1)区块链什么时候应该升级? 1.1)在任何情况都可以升级? 1.2)仅仅在发现一个灾难性漏洞的时候?(请注意,如果你回答了“是”,那就意味着底层协议是 弱主观性的,而不是纯粹客观的) 1.3)在“早期”频繁升级,然后随着区块链的发展,降低升级频繁? 1.4)怎样做出硬分叉的决策? 1.4.1)链下治理,因此可以非常主观? 1.4.2)一票一投? 1.4.3)能想出一种自主权确认或其它女巫预防机制来确保一人一票,或者二次投票机制吗? 2)代码即法律吗? 2.1)如果不是,应该怎么处理争端决议?它应该严格准入还是准出? 2.2)应该存在原生协议层支持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怎么知道一个争端应该在哪个“管辖区”进行仲裁? 2.3)随着区块链市场的仲裁服务增加,人们会创造新的法律管辖区作为吸引商业的竞争手段,然后那些司法区最终由于提供仲裁服务而创造收入。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第一个专门基于区块链,完全虚拟的司法管辖区? 3)货币的“含金量”是否与硬分叉呈单调反比关系? 3.1)假设包括很多硬分叉在内的区块链,经过一场长达数十年的长期竞争,最后一个智能合约平台成为赢家,该胜出的区块链将支撑数万亿美元的商业价值,但随着总用户群的持续增长,仅仅由于巨大的惯性,它不会再进行硬分叉。如果人们不再相信该区块链的发展还会进行分叉(即使它过去曾经分叉过),人们和机构会把该种资产当做硬通货吗? 货币政策 1)商品货币数字资产是否与部分准备金银行系统兼容? 1.1)如果银行遇到挤兑事件,谁会作为最后一个贷款人? 2)量化宽松政策(QE)本质上是坏的吗? 2.1)在某些国家,答案明显是肯定的,因为大多数货币在长时间范围内被恶性通货膨胀了。 2.2)但在像美国这样的国家,量化宽松政策在大萧条和金融危机期间反而拯救了银行系统。或许像 Ray Dalio 所说的那样,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美丽的去杠杆化”。 隐私 1)像 Zcash、Meonero 和 Grin 这样的独立隐私代币能活下来吗? 1.1)鉴于所有的隐私系统都是基于“消失在人群中”,如果某个智能合约平台成为最终赢家,然后复制所有的隐私技术,那么(被复制的)独立隐私代币存活的理由是什么? 2)消费者会关心在线隐私吗?什么东西会引起他们对隐私的关注? 分销 1)上面所说的那些都不重要,分销才是最关键的?假设是这样,那 Telegram、Facebook、Google 和其他公司只要想出如何利用现有的分销渠道来取胜就够了吗? 2)为了提供最好的用户体验,团队是否需要像 Tari/Big Neon 和 Algorand 那样亲自上阵? 扩容和去中心化 0)扩容区块链主要有 7 种方法。Vitalik 在这里 列举了 五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的方法。第 6 种是对打破帕累托效应边界的共识层进行提升(该共识层中很多孤立的区块链和大区块会在帕累托效应边界上移动,又称为 可扩展性三角难题)。第 7 种是零知识证明(ZKP)的递归组合,参看 Coda。 所以问题就成了:考虑到 路径依赖性、摩尔定律 和 尼尔森定律,优先级的最佳顺序是什么? 1)layer 1 和 layer 2 扩容的有效组合是什么? 1.1)如果仅仅在 layer 2 层面上扩容,那么很多第二优先级的问题就会出现: 1.1.1)我(指用户)处于哪一条子链? 1.1.2)所有可能的子链会以什么形式出现? 1.1.3)从子链提现我的 NFT 代币为什么需要的时间这么长? 1.1.4)从子链提现时,为什么我必须马上支付 10 个点的差价? 1.1.5)我以为我有 10 个 ETH,但我的钱包提示我可支配的 ETH 只有 4 个? 1.2)虽然这些基本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但在短期内,很显然依赖 layer 2 扩容会产生大量用户体验(UX)问题。鉴于 layer 2 解决方案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市场才会知道怎样设计一个能够抽象所有复杂性的 UX。 1.3)如果专注于 layer 1 扩容,提升 1000 多倍性能的唯一解决方法是超级节点(区块生产者的中心化,参考 EOS)和零知识证明的递归组合,参考 Coda。 1.3.1)EOS 的方法是“最简单”的,但尽管 EOS 最终采用其它所有项目的创新点,它也可能产生大量无法修正的条框。 1.3.2)Coda 的方法在技术上可能是最冒险的,鉴于要将 ZKP 挂钟验证时间提高至少 1000 倍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但它可能为 layer 1 扩容提供了一条“最彻底”的道路...... 2)在可预见的未来,分片技术有用吗? 2.1)以太坊分片路线图已经延迟和重做好几次了,因此我们很难认真看待路线图了。虽然非常确信分片技术最终是有用的,它仍然存在很多 未解决的问题。 2.2)即使分片技术能立即投入使用,前文提到过的所有 layer 2 扩容和 UX 问题基本上也会出现。这一点会严重拖延分片的推出。 3)为了确保足够的审查抵抗性和提供足够的数据可用性保证,需要多少个区块生产者或矿工?根据定义,审查抵抗性和数据可用性随着节点数增加,都面临收益递减规律,而节点数的增加会降低网络性能。 3.1)在比特币区块链中,有 少于 15 个 矿池占主导地位,大约 1 万个 全节点作为没有报酬的验证节点。 3.1.1)请注意,矿工在交易时间顺序层面达成共识,而全节点在交易有效性层面达成共识。 3.2)在以太坊 1.0 中,有 少于 25 个 矿池占主导地位,大约 7,500 个 全节点作为没有报酬的验证节点。 3.3)在 EOS 中,有 21 个出块节点(BP)和大约 60 个有报酬、备用的出块节点作为验证节点。另外大约还有 200 个节点是没有报酬的。 3.4)据说即将上线的 Cosmos 的 Tendermint 网络会支持 100-300 个有收入的验证节点,不设立无收入的验证节点。 3.5)在 Coda 中,出块节点可能少于 1,000 个,但是每个用户(客户端和移动端)都会作为一个全节点,它验证 Coda 区块链产生的递归 SNARKs 的正确性。假设 Coda 被 50,000 人采用,就会有 50,000 个验证该区块链完整性的节点。 4)未来会存在数量众多的小区块链(例如 Cosmos 的 zones),还是只存在为数不多但区块更大的区块链(例如以太坊),或者它们都作为多链系统的一部分存在(例如 Polkadot)? 4.1)如果是很多小链,它们怎么保证安全? 4.2)如果只剩一个大型区块链,它怎么扩容? 4.3)如果只有一个多链系统,在安全性方面,它们能取得 1+1>2 的效益吗? 5)鉴于在 plasma 网络中跑 EVM 是一个不可解决的难题,什么才是扩容 layer 2 区块链的正确方法? 5.1)采用只支持资产转移(例如 Plasma Cash/Debit)和不完整以太坊虚拟机的 plasma 弃用版本。这正是 Loom 和 Elph 正在开发的。 5.2)采用 Skale,它采用随机方法来 保障安全性(然后由 plasma 提供完整的安全性保障),扩展网络,并在如果/当 EVM 在 plasma 网络运行的困难被解决后,最终转移到完整的 plasma 链。 6)有多少 layer 2 的功能可以被例如零知识证明取代(参考 这里 和 这里)? 7)支付和状态通道网络是否会发展到可以通过它们输送大规模流动性的程度? 7.1)除了交易所以外,还会有别的实体实际上成为流动性中心吗? 7.2)独立企业可以提供大规模流量吗?如果可以,他们能在不用承担比特币价格波动带来的资产负债风险的情况下做到吗?考虑到现在比特币的借贷利息为 12%,用户会接受通过支付通道来付款的成本吗? web3.0 协议栈 1)怎样在互联网上做到异步通信和内容共享协议的去中心化(通信、社交媒体、留言板等)? 1.1)Freenet、Zeronet 和 Scuttlebutt 依赖不同的网络协议栈,基于节点可用性和 P2P 信任模型发送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这些系统中没有一个可以在任何地区都能使用的。很大原因是缺少了一个在逻辑层中心化的存储和数据库系统。 1.2)IPFS 提供了一个逻辑层中心化但架构层去中心化的存储系统,但 Filecoin 怎样做到保障一致性仍然是不清楚的。 1.2.1)Textile 可以在 IPFS 上开发某些工具来抽象开发人员需要的复杂性功能,包括私钥管理、不同类型的单/双向关系模型,身份验证等功能吗? 2)去中心化数据库是什么样子的? 2.1 )开发者会把数据存储在像 Bigchain/Bluzelle/Chromapolis/Picolo 这样的传统数据库上吗?(实际上这些数据库都只包含一些额外不变性和权益证明特性) 2.2)还是开发者会把数据放入 IPFS(也有可能是以太坊),然后再使用 The Graph 去查询数据? 2.3)或者开发者想要更多的控制权,于是使用像 OrbitDB 这样的基于 IPFS 去中心化事务日志而提供不同类型的结构化数据库? 3)Web3 协议栈 右侧的多少需要去中心化? 3.1)随着 STARK 变得更加容易整合以提供计算完整性证明,为什么 Web3 协议栈的右侧服务不能更好地作为提供 STARK 证明的中心化服务? 3.1.1)审查是最好的反驳。然而,市场需要超过 2 到 3 个 STARK 这类的 web3 服务吗? 许可链 1)许可和联盟链正在缓慢而悄悄地 发展。到哪一个临界点它们会“停靠”接入公有链,这样做许可链有什么好处,公有链又有什么好处,这种情况会在什么时候发生?(这点很像企业在互联网和云服务还未开放之前,先搭建一个内联网,然后把内联网服务整合、迁移到云服务)。 零知识证明(ZKP) 1)零知识证明会打破现有的一切吗? 1.1)正如 Nick Szabo 关于 社交扩展性 在他开创性的文章里面提到的,技术上的低效性创造了社交扩展性。也就是说,由于 10,000 多个节点独立地验证比特币区块链的一致性,对每个人来说比特币就具有了社交扩展性。 1.2)通过零知识证明,某个单一节点可以执行计算(更新账本的状态)和产生一个公众可以验证的证明。鉴于这点,在 layer 1 和 layer 2 都可以通过 ZKP 来实现一个最小化信任系统的时候,为什么还需要开发一个既冗余又低效的系统? 1.3)最大的技术障碍是性能。验证系统要将 ZKP 挂钟验证时间提高至少 1000 倍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结论性思考 我们在今年花费了大量时间来思考以上问题,并对其中一些问题产生了强烈的非共识信念。但大多数问题仍然是开放的。 最终解答这些问题的唯一方法是数据。最令人惊奇的是,解答问题所需要的所有数据都一目了然,躺在区块链中等着人们来探索。虽然“事后诸葛亮”能很轻松地回答这些问题,但在有很多未知因素的情况下,要坚定地回答这些问题——并做出投资组合配置——是非常困难的。 在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一直在投资内部数据科学基础设施来更好地解答这些问题。我们也花了大量时间与企业家和开发者一起研究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有时候,开发者的一些趣闻轶事反而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做出投资决策的信心。 在 2019 年,我们将会看到很多现存的理论受到挑战,以及更多新理论的出现。例如,进入 2018 年,去中心化/开放/可组合的金融投资大主题并没有得到验证。但到了 2019 年,这个投资机会就相当明确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考虑到这么高的不确定性,我们很自然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生命贡献在加密资产行业? 抛开实现细节中的巨大不确定性,直觉上我们对最终答案非常清楚,那就是加密领域的三大理论:1)一个市值达 100 万亿美元 的无国界货币;2)开放/去中心化/可组合金融;和 3)互联网3.0(数据的自主权)。 我们能看到苍穹中的北极星,并朝着它不懈努力。 感谢 Jon Choi 写的 加密思想迷宫 原文和为这篇博客提供反馈。 彩蛋:可参看 Zao Yang 关于 2015 - 2018 年加密行业内开放问题转变的 精彩的推特线。
Disclosure: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ost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s) in their individual capacity and are not the views of Multicoin Capital Management, LLC or its affiliates (together with its affiliates, “Multicoin”). Certain information contained herein may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third-party sources, including from portfolio companies of funds managed by Multicoin. Multicoin believes that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s reliable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s about the enduring accuracy of the information or its appropriateness for a given situation. This post may contain links to third-party websites (“External Websites”). The existence of any such link does not constitute an endorsement of such websites,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s, or the operators of the websites.These links are provided solely as a convenience to you and not as an endorsement by us of the content on such External Websites. The content of such External Websites is developed and provided by others and Multicoin takes no responsibility for any content therein. Charts and graphs provided within are for informational purposes solely and should not be relied upon when making any investment decision. Any projections, estimates, forecasts, targets, prospects, and/or opinions expressed in this blog are subject to change without notice and may differ or be contrary to opinions expressed by others.
The content is provided for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should not be relied upon as the basis for an investment decision, and is not, and should not be assumed to be, complete. The contents herein are not to be construed as legal, business, or tax advice. You should consult your own advisors for those matters. References to any securities or digital assets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and do not constitute an 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 or offer to provide investment advisory services. Any investments or portfolio companies mentioned, referred to, or described are not representative of all investments in vehicles managed by Multicoin, and there can be no assurance that the investments will be profitable or that other investments made in the future will hav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or results. A list of investments made by funds managed by Multicoin is available here: https://multicoin.capital/portfolio/. Excluded from this list are investments that have not yet been announced (1) for strategic reasons (e.g., undisclosed positions in publicly traded digital assets) or (2) due to coordi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team or issuer on the timing and nature of public disclosure.
This blog does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advice or an offer to sell or a solicitation of an offer to purchase any limited partner interests in any investment vehicle managed by Multicoin. An offer or solicitation of an investment in any Multicoin investment vehicle will only be made pursuant to an offering memorandum, limited partnership agreement and subscription documents, and only the information in such documents should be relied upon when making a decision to invest.
Past performance does not guarantee future results. There can be no guarantee that any Multicoin investment vehicle’s investment objectives will be achieved, and the investment results may vary substantially from year to year or even from month to month. As a result, an investor could lose all or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its investment. Investments or products referenced in this blog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you or any other party.
Multicoin has established, maintains and enforces written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reasonably designed to identify and effectively manage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lated to its investment activities. For more important disclosures, please see the Disclosures and Terms of Use available at https://multicoin.capital/disclosures and https://multicoin.capital/terms.